法者匠心 治者擔當——新時代法學家的治學之道與社會擔當
- 更換背景顏色:
-
-
-
-
-
-
-
隨著我國治安治理工作的持續深化,以及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穩步提升,我國犯罪治理形勢展現出總體平穩向好與局部挑戰交織的復雜圖景。從宏觀層面審視,社會治安大局保持穩定,嚴重暴力犯罪案件數量明顯回落,人民群眾的安全感與滿意度穩步提升。然而,在犯罪治理領域,結構性矛盾與高質量發展的新要求依然存在,亟需以系統性思維推進治理創新。面向新時代犯罪治理的新形勢、新任務,亟需立足國情實際完善刑事立法體系,動態優化刑罰結構配置,強化科技手段在犯罪預防與打擊中的深度應用,健全跨部門協同治理機制,加快構建更加科學、高效、智能的犯罪防控體系。通過深化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為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筑牢堅實的法治屏障。
在此背景下,廣大法學法律工作者積極建言獻策,以專業智慧服務國家法治實踐。作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這所法學“雙一流”建設高校的學術中堅,刑事司法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董邦俊教授也是湖北省“十大優秀中青年法學家”、湖北省法官檢察官遴選委員會委員、湖北省公安廳黨風政風警風監督員。他始終秉持“以法為業、以德為先”的學術追求,憑借深厚的理論造詣、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在刑事法學研究、立法完善、法治宣傳教育等方面持續發力,其學術品格與實踐作為,生動詮釋了新時代法學家的使命與擔當。
科研碩果累累,智啟法治新程
當前,各類網絡犯罪與新型犯罪現象層出不窮,已然躍升為刑事立法完善與社會綜合治理的關鍵議題,刑罰結構也因此面臨著重塑與優化的迫切需求。其中,電信詐騙犯罪持續肆虐,“緬北電詐”的惡劣行徑更是令公眾談之色變、心有余悸;網絡暴力犯罪如脫韁野馬般猖獗不止,亟待開展專項整治行動并推動相關立法進一步完善;人工智能技術作為一把雙刃劍,如何充分激發其正向效能,同時有效遏制其濫用風險,成為亟待深入探索與審慎應對的重大課題;涉眾型經濟犯罪亦呈高發態勢,猶如市場經濟肌體中的“毒瘤”,持續侵蝕著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根基……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董邦俊教授勇擔科研的社會責任,展開有針對性的研究。其科研成果呈現理論深度與實踐價值并重的鮮明特征。董邦俊教授以刑事一體化為理論框架,融合刑法內外協調、多學科交叉與社會系統治理理念,形成系統性、前瞻性的犯罪防控體系,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一是刑罰結構輕緩化改革。針對我國刑罰結構重刑化傾向,提出以“寬嚴相濟”為指導,結合我國犯罪形勢并參考國際刑罰改革路徑,調整刑罰配置比例;強化刑罰的教育修復功能,實現“懲罰-預防-回歸”的閉環。二是金融經濟犯罪法治化治理。在金融犯罪領域,強調“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構建新型檢律關系以提升程序公正性。針對經濟犯罪偵查中的“有案不立”“立而不偵”等頑疾,他提出規范立案標準、強化偵查取證技術、完善涉案財物處置機制,并推動金融監管與刑事司法的行刑銜接,形成“預防-打擊-修復”的全鏈條治理模式。三是未成年人網絡犯罪溯源治理。面對未成年人網絡犯罪、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等新型犯罪,主張從技術治理轉向社會治理。他提出建立“數據監控-情報共享-多元協作”機制,通過大數據挖掘犯罪規律,同時強調家庭、學校、平臺三方責任,構建“身心強化-外部監管-法治教育”的立體防控網,從源頭阻斷犯罪誘因。四是環境犯罪一體化防控。董邦俊教授提出“懲罰與預防一體化”“預防體系一體化”雙軌路徑。他結合刑事一體化理論,主張整合行政執法、刑事司法與公眾參與,強化環境案件線索研判、偵查協作及檢察監督,推動環境刑法與環境法的協同運行,形成“法律-行政-社會”協同治理的生態保護屏障。五是新型犯罪及其立法研究中,秉持刑事一體化理念,主張技術規制與制度創新并重。針對尖端醫療犯罪,董邦俊教授提出類型化刑法規制框架,推動醫事刑法與倫理融合。董邦俊教授主持國家社科、教育部、中國法學會項目等20余項,在法律類出版社出版專著多部。20余項成果獲最高人民法院、中國法學會、中國刑法學研究會、中國犯罪學會等部門嘉獎。此外,董邦俊教授還注重跨學科融合創新,將大數據分析引入犯罪情勢研判,在“一帶一路”安全威脅研究中提出“警務科技+國際合作”雙輪驅動模式。這種“理論建構-技術轉化-政策輸出”的全鏈條研究范式,使其科研成果兼具學術開創性與實踐指導性。
立法建言獻策,分析高瞻遠矚
科學立法是實現法治的基礎。它要求立法過程遵循客觀規律,充分考量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與民眾的利益訴求,確保所立之法具有科學性、合理性與前瞻性。只有通過科學立法,才能為法治建設提供堅實、可靠且行之有效的規則依據,使法治大廈得以穩固矗立。
董邦俊教授積極投身于各類立法調研活動。在全國人大憲法和法律委員會立法調研座談會上,面對《刑法(修正案)》《反有組織犯罪法(草案)》《反電信網絡詐騙法(草案)》以及《突發事件應對管理法(草案)》等系列重大法律立法調研,他以深厚的法學積淀與高瞻遠矚的視野,精準剖析問題、靶向建言獻策,確保法律條文精準對接社會發展需求、堅實捍衛公平正義價值內核,從源頭為法治建設注入科學性、前瞻性基因,贏得了一致贊譽與高度認可。
宣傳生動鮮活,法音深入人心
法治宣傳是法治建設的強力助推器,它如春風化雨,將法律知識播撒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讓法治觀念深入人心;似明亮燈塔,為人們的行為指引正確方向,使社會在法治的軌道上平穩有序運行;更像堅固盾牌,增強全民法治意識,有效抵御違法犯罪行為,守護社會的和諧與安寧。在法治宣傳教育的最前沿,董邦俊教授以其深厚的法學造詣和滿腔的熱情,積極而活躍地投身于普法教育的陣地之中。
在湖北經視《經視說法》等欄目中,他巧妙地將抽象的國家安全知識與法治理念轉化為生動易懂的表述,借助一個個真實且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深入淺出地向廣大觀眾進行宣講,使法律知識如涓涓細流般浸潤觀眾心田。
在湖北省普法云課堂上,董邦俊教授憑借其專業權威的講解以及對電信網絡詐騙深入透徹的分析,吸引了近60萬觀眾在線收看。他的普法教育有力推動了全社會厚植法治信仰土壤,澆灌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法治觀念。此外,董邦俊教授憑借深厚的學術造詣與豐富的實踐經驗,受邀為全省政法系統講授《習近平法治思想解讀》等系列課程,受到了學員們的一致好評。
在順應時代發展大勢、契合法治建設需求的導向下,董邦俊教授以智慧和行動書寫著法學科研與社會服務的精彩篇章。期待更多優秀法學人才以他為榜樣,投身國家法治戰略研究,凝聚法學智慧,共同推動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目標在法治領域落地生根,讓法治成為國家發展的堅固基石。